最近,天眼查App显示,湖南为基储能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为基储能”)成立,注册资本800万,经营范围涵盖了储能技术服务、节能管理、电力设备制造等一系列热门领域。一时间,各种“储能新势力”、“抢滩万亿市场”之类的声音甚嚣尘上。但稍微冷静一下,仔细分析这个公司的背景和业务范围,就能发现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。
800万的注册资本,在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储能行业里,确实显得有些“单薄”。如果真想在储能技术研发、电力设备制造等领域有所作为,这点钱可能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建不起来。
当然,注册资本不能完全代表公司的实力。一些初创企业确实会选择“轻资产”运营,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研发和市场推广上。但问题是,储能行业是个典型的重资产行业。无论是电池制造、PCS(储能逆变器)生产,还是储能系统的集成,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。
所以,为基储能的这800万,要么是背后有更强大的资金支持,要么就是打算先小规模试水,看看市场反应。如果真是后者,那风险就比较大了。毕竟,储能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,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,很容易被淘汰出局。
为基储能的经营范围非常广泛,从储能技术服务到电力设备制造,从光伏设备租赁到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,几乎涵盖了储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。这种“大而全”的布局,乍一看好像很有优势,但实际上也可能存在“贪多嚼不烂”的风险。
就像《孙子兵法》里说的,“兵不在多而在精”。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,往往比在多个领域浅尝辄止更有竞争力。比如,宁德时代专注于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,比亚迪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多年,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。
为基储能如果想在储能行业立足,最好还是聚焦某个细分领域,集中优势资源,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否则,很容易被淹没在众多竞争对手中。
从股东构成来看,为基储能很可能具有地方国资背景。这既是优势,也可能是包袱。
优势在于,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,更容易拿到项目。但包袱在于,国资企业往往存在决策效率低、市场反应慢等问题。在竞争激烈的储能市场,这些问题可能会成为致命的弱点。
更重要的是,一些地方国资企业容易陷入“政绩工程”的怪圈,为了完成指标而盲目投资,最终导致资源浪费。希望为基储能能够摆脱这些束缚,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。
总而言之,为基储能的成立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储能市场的火热。但这家公司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还需要时间的检验。希望它能吸取其他企业的经验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。就像查理·芒格说的:“我只想知道我将来会死在什么地方,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