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两会,政府工作报告将2025年的GDP增长目标定在5%左右,这引发了不少讨论。看到这个数字,我个人是觉得,既在意料之中,又有些隐隐的担忧。
一方面,5%的目标,似乎是延续了去年的基调。毕竟2024年实际增速也是5%,这表明决策层求稳的意图明显。正如时代周报采访的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所说,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振了市场信心,5%的目标“同样有望达成”。(http://www.cnfol.com/cjgd/20250307/28546579.shtml)
但另一方面,仅仅“有望达成”,是不是有点过于保守了?毕竟,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挑战不小。
先说外部环境。美国加征关税,地缘政治风险,全球经济下行…这些都给中国的外贸带来了不确定性。贺铿认为,加征关税影响有限,中国产品难以被替代。我对此保留意见。
当然,中国制造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。但我们也要看到,一些产业正在向东南亚转移,RCEP生效后,区域内的贸易壁垒降低,对中国的外贸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。过于乐观,可能会让我们忽视潜在的风险。
再看内部。房地产市场下行,地方政府债务高企,消费需求不足…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。指望“扩大内需”、“消费品以旧换新”就能解决问题?恐怕没那么简单。
贺铿提到,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,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,改善消费环境”。这些方向没错,但具体怎么做,考验着政策的智慧。
说到消费,贺铿的观点颇为大胆,他主张“直接向困难群众发钱或者消费券”。这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层,似乎还存在争议。
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。与其搞各种复杂的补贴、优惠政策,不如直接给老百姓发钱,让他们敢于消费。这才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刺激经济的手段。
当然,发钱也需要谨慎。如何精准识别困难群众,避免“大水漫灌”,确保资金用到实处,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这些年,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,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。房价上涨,固然让一些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,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。
现在,房地产市场降温,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。贺铿也指出,地方政府要“摆脱土地依赖,实现较高的财政收入”。
问题是,摆脱土地依赖,谈何容易?地方政府习惯了卖地来钱,一下子要转型,找到新的收入来源,难度可想而知。
贺铿建议“开源节流”,发展经济,完善地方税种。方向是正确的,但具体怎么操作,恐怕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坚决的行动。
说到地方税种,绕不开房地产税。这些年,关于房地产税的讨论,一直没有停止过。
贺铿认为,“房地产税建议开征”。他的理由是,房地产税可以作为地方财政的稳定收入来源,同时避免给普通群众增加过大的负担。
我对此同样持保留意见。在房地产市场下行的情况下,开征房地产税,会不会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,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?这需要非常谨慎的评估。
而且,如何设计房地产税的税率,如何避免误伤刚需,如何确保公平公正,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。如果房地产税设计不合理,很可能会适得其反,加剧社会矛盾。
说到底,5%的GDP增长目标,只是一个数字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如何实现这个目标,以及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,如何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。这才是真正考验我们智慧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