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统计局3月1日公布的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着实让人眼前一亮,50.2%,重回扩张区间,这数字乍一看,似乎经济的春天已经提前到来。尤其是在1月信贷数据“放卫星”之后,这个PMI数据更像是给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。但是,冷静下来仔细分析,这真的是经济内生动力的觉醒吗?我个人对此持保留态度。
德邦证券的分析,提到即使考虑到春节错位因素,2月PMI升幅仍然较高。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,但仔细想想,真的如此吗?诚然,与受疫情政策优化影响的2023年2月和两会政策落地后的2024年3月相比,2025年2月的PMI环比升幅稍逊一筹。但是,我们真的能简单地把这几个月份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吗?2023年初是疫情后的报复性反弹,2024年是政策集中释放期,而现在呢?我们的经济面临的挑战,是结构性的、深层次的,靠简单的政策刺激和短期需求释放,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我对此深表怀疑。
报告中提到“出口热”仍在延续,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上升,好于季节性。但同时也谨慎地提到不排除有企业“抢出口”的现象存在。这话说得相当委婉,但背后的含义却很值得玩味。“抢出口”说明什么?说明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并不稳定,担心外部环境变化,所以赶紧把手头的订单做完。这恰恰反映了企业对未来出口形势的担忧。在全球经济下行、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大背景下,指望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,恐怕是一厢情愿。参考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(来源:中国海关总署),近年来出口增速已经明显放缓,未来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。
最让我担忧的,还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巨大差距。大型企业PMI重回扩张区间,而中小企业PMI却仍在收缩区间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经济回暖的红利,并没有惠及到最需要帮助的中小企业。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,是创新的源泉,如果他们持续低迷,那么整个经济的活力都会受到影响。民生证券认为,年后“稳科技”举措的效果还在传导中,中小企业景气度改善存在滞后性。但问题是,政策传导需要时间,而中小企业能撑多久?有多少中小企业能等到政策的“甘霖”?恐怕到时候等来的,不是复苏,而是倒闭潮。实际上,根据《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(2024)》(工信部),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、成本高等问题依然突出,政策的有效传导仍然面临诸多挑战。
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的回升,确实是个好消息。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。这种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,真的可持续吗?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已经日益严重,未来还有多少钱可以用来搞基建?而且,过度依赖基建投资,还会挤压其他领域的投资,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。
我承认,2月份的PMI数据确实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。但是,我们不能被这些表面的数字所迷惑,要看到数据背后的结构性问题,看到中小企业的困境,看到出口面临的挑战。只有正视这些问题,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,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