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家机构预测一季度GDP增速在5.1%-5.3%之间,均值5.18%。坦白讲,我对这种“集体乐观”深感怀疑。这种近乎一致的预测,与其说是基于严谨的经济模型和客观数据分析,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正确的“默契”。在当下这个微妙的经济环境中,报喜不报忧似乎成了一种常态。5%以上的增速固然好看,但数字背后隐藏的问题却不容忽视。如果仅仅关注漂亮的GDP数字,而忽视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,那无异于饮鸩止渴,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隐患。与其沉溺于虚假的繁荣,不如正视问题,拿出真刀真枪的改革措施,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表面上看,一季度经济数据亮点不少:工业增加值、固定资产投资中,高技术产业增速亮眼,似乎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。但仔细分析,这种“一枝独秀”更像是一种结构性失衡。高科技产业固然重要,但它并不能代表中国经济的全部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缓慢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、消费需求的疲软,这些问题依然存在,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在恶化。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高科技产业上,无异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我们需要更加全面、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,避免“瘸腿”发展带来的风险。更何况,高科技产业的发展,也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,比如技术封锁、贸易摩擦等等,这些都可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。因此,对高科技产业的乐观,应该建立在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之上,而不是盲目乐观,自我陶醉。
1-2月份社零总额同比增长4.0%,看似不错,但细究之下,水分不少。各路专家纷纷将功劳归于“以旧换新”政策。诚然,政策刺激在短期内能够提振消费,但这种刺激是否具有可持续性?“以旧换新”本质上是一种提前消费,透支的是未来的购买力。当刺激政策的效果消退后,消费需求是否会断崖式下跌?更何况,“以旧换新”往往集中在汽车、家电等耐用消费品领域,对于餐饮、旅游等服务型消费的拉动作用有限。而服务型消费才是更能反映经济活力的指标。因此,对社零数据的解读,需要更加谨慎,不能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。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,如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,增强消费信心,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,而不是依靠短期刺激政策来维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