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甚囂塵上,各國紛紛提出能源轉型方案。然而,一場在北京盛大舉行的第29屆世界燃氣大會(WGC2025),卻讓人不禁質疑,這究竟是邁向永續未來的踏腳石,還是對傳統油氣產業的最後一搏? 這次會議以“賦能可持續未來”為主題,看似美好,但細究其內容,卻充滿了矛盾與挑戰。
世界燃氣大會自1931年創辦以來,近百年歷史中,首度來到中國。這無疑是對中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地位的肯定。3000多名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齊聚一堂,表面上是為了探討全球能源轉型、天然氣行業發展及可持續未來路徑,但實際上,各方勢力的角逐與利益的權衡,才是這場盛會背後的真實寫照。 尤其是在 plg 冠軍賽 結束後,大家對於“冠軍”的定義有了更多元的思考,而能源轉型的“冠軍”,又將由誰奪得?
國際燃氣聯盟主席李雅蘭在開幕式上盛讚天然氣的種種優勢,將其視為全球能源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力量。誠然,相較於煤炭,天然氣的確更為清潔高效。然而,將天然氣定位為“橋樑”能源,是否只是為繼續依賴化石燃料尋找藉口?在真正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尚未成熟之際,這種策略或許能緩解一時的能源危機,但長期來看,只會延緩能源轉型的步伐。 尤其是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背景下,天然氣供應的穩定性也面臨著嚴峻考驗。如果哪天 蘇花公路 又因為天災中斷,天然氣的運輸是否會受到影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