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2025年一季度GDP增长5.4%的数据,我第一个反应不是惊喜,而是警惕。这种超出“市场预期”的增长,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数字游戏。没错,数字是漂亮,但数字背后呢?有多少水分?有多少是靠着寅吃卯粮堆砌起来的?别忘了,去年四季度才5%,一个季度就蹿升到5.4%,这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常理。要知道,经济发展如同逆水行舟,外部环境日趋严峻,内部结构性问题缠身,这种“V型反弹”更像是强心针带来的短暂兴奋,而非肌体本身的健康。我甚至怀疑,这个数据是不是为了迎合某种“政治正确”而人为调整过的。
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,5.4%的GDP增速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”。听到这话,我只觉得可笑。难道比烂就能证明自己优秀了吗?全球经济下行是事实,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。用这种阿Q精神自我安慰,只会掩盖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。更何况,盛来运还承认“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,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需巩固”。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吗?一边说自己“名列前茅”,一边又承认基础不稳,典型的既要又要,糊弄鬼呢?这种粉饰太平的论调,只会麻痹决策者,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。真正的危机,往往就隐藏在这种虚假的繁荣之中。
报告里说,一季度工业生产加快,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显著。这又是一个被过度解读的“亮点”。诚然,新能源汽车、3D打印设备、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喜人,但这真的代表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“创新驱动”吗?在我看来,这些所谓的“高技术”产业,很多仍然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。我们只是在组装、贴牌,赚取微薄的加工费。而且,这些产业的快速扩张,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补贴和政策扶持,而非真正的市场需求。一旦补贴退坡,这些产业还能维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吗?我对此深表怀疑。真正的创新,是颠覆性的技术突破,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,而不是这种靠“弯道超车”式的投机取巧。
3月份制造业PMI升至50.5%,这被解读为“经济回升苗头更为明显”。然而,我却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季节性反弹。春节因素消退,企业恢复生产,PMI自然会上升。但这并不代表经济已经走出困境。PMI只是一个短期指标,它无法反映经济的长期趋势。更何况,50.5%只是勉强高于荣枯线,说明制造业的景气度依然非常脆弱。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,或者内部需求再次萎缩,PMI很可能再次跌破荣枯线。这种昙花一现的“回升”,没有任何意义。
盛来运说,中国经济目前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的新格局正在形成。这简直是天方夜谭!内需不足是老生常谈的问题,居民消费意愿低迷,储蓄率居高不下,这都是不争的事实。所谓的“创新驱动”,也更多的是纸上谈兵。大量的科研经费被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上,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却寥寥无几。这种“内需”和“创新”都缺乏实际支撑的“新格局”,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宣传秀,目的只是为了掩盖经济增长的乏力。
一季度外贸数据看似平稳,出口甚至有所增长,但仔细分析,却发现这“韧性”的背后,隐藏着巨大的危机。海关总署说,出口的韧性体现在需求、创新和竞争力等方面。这完全是避重就轻。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,并不代表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提升。很多时候,我们只是靠着廉价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价格,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份额。这种建立在低附加值基础上的“韧性”,一旦其他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,或者劳动力成本上升,就会立刻崩塌。而且,所谓的“中国制造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动能强劲”,也更多的是宣传口径。真正的高端产品,我们仍然依赖进口。
一季度进口增速下降,海关给出的解释是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”和“工作日减少”。但这无法掩盖进口下降的本质——国内需求疲软。进口下降,意味着企业生产意愿降低,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减少。这通常是经济衰退的先兆。海关还说,“部分领域进口出现较快增长”,比如关键零部件和高技术装备。但这恰恰说明,我们在高端制造领域仍然受制于人。我们需要进口关键零部件和高技术装备来维持生产,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?
对于美国加征高额关税的影响,盛来运轻描淡写地说,这只会带来“一定压力”,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。这种说法简直是自欺欺人。美国是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,加征关税会对我们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。更重要的是,美国加征关税,不仅仅是经济问题,更是政治问题。它反映了中美关系的恶化,预示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贸易摩擦和制裁。这种外部环境的恶化,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,绝不是一句“一定压力”可以概括的。我甚至认为,美国关税已经成为压垮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报告显示,一季度居民收入有所增长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.9%,农村居民增长6.2%。但这个“增长”真的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幸福吗?别忘了,还有通货膨胀。扣除价格因素影响,实际增长是多少?而且,这种“人均”数据,掩盖了巨大的收入差距。富人收入增长百万,穷人收入增长几百,平均下来,大家都增长了,但实际上呢?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。这种被平均化的“增长”,更像是一种幻觉,一种被精心包装的幸福神话。老百姓真正关心的是,物价能不能降下来,生活成本能不能降低,而不是这些毫无意义的数字游戏。
报告还说,一季度消费支出“飙涨”,特别是服务消费。这难道是经济好转的信号吗?在我看来,这更像是透支未来的饮鸩止渴。老百姓之所以愿意消费,不是因为他们有钱了,而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感到焦虑。他们害怕钱贬值,害怕未来的医疗、教育成本更高,所以拼命消费。这种消费,不是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,而是建立在对未来的恐惧之上。一旦经济形势恶化,或者政策发生变化,这种消费热潮就会立刻消失。
报告还提到,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效,带动相关商品零售额增长。这简直是一场刺激消费的闹剧。以旧换新,本质上就是政府补贴商家,让老百姓花更多的钱去购买新的商品。这不仅浪费资源,还会加剧环境污染。而且,这种政策只能短期刺激消费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以旧换新政策,往往会滋生腐败。一些商家会利用政策漏洞,虚报以旧换新数量,骗取政府补贴。这种政策,最终只会让商家获利,老百姓受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