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陆

哈尔滨银行财报揭秘:利润虚增,不良贷款缠身,“仙股”困境难解

author 2025-04-26 14人围观 ,发现0个评论 DeFi以太坊NFTWeb3元宇宙

哈尔滨银行2024财报:数字游戏背后的挣扎

看似光鲜的财报,难掩“仙股”的尴尬

哈尔滨银行发布的2024年度财报,乍一看,各项数据都在增长:营收增长7.56%,净利润更是飙升了21.88%,资产总额也增加了12.65%。这种增长幅度,如果放在其他银行身上,或许能引来一阵欢呼。可对哈尔滨银行而言,这份财报就像是涂脂抹粉,试图掩盖其“仙股”的尴尬处境。股价长期低于1港元,已经说明了市场对这家银行的信心跌到了谷底。即使财报数字再漂亮,也难以改变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的悲观预期。这不禁让人怀疑,这份财报的真实含金量究竟有多少?是实实在在的业绩提升,还是粉饰太平的数字游戏?

A股银行中的“优等生”?别被表象迷惑

如果仅仅看增长指标,哈尔滨银行在A股上市银行中似乎表现亮眼。营收增速或许比不上瑞丰银行等小体量银行,但在净利润增速方面,24.28%的增长率足以傲视群雄,甚至超过了浦发银行、青岛银行等知名银行。但这种“优等生”的表现,更像是一种错觉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增长的来源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数字。这种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?是否依赖于某些一次性的收益?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。更何况,股市的反应已经给出了答案:投资者并不买账。这说明市场对哈尔滨银行的未来前景存在着深刻的担忧,这种担忧并非一份漂亮的财报就能轻易消除的。

明天系的阴影:历史遗留问题与高管频繁落马

资本运作的毒瘤:明天系留下的烂摊子

哈尔滨银行今日的困境,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曾经的“明天系”入主。这家金融资本大鳄的到来,的确在短期内推动了哈尔滨银行的快速发展,但这种发展是以牺牲银行的健康为代价的。明天系惯用的空壳公司、关联交易等手段,最终都成了潜藏的风险。包商银行的倒闭就是前车之鉴,哈尔滨银行虽然侥幸逃过一劫,但明天系留下的“毒瘤”却难以根除。即使明天系已经退出,其曾经的运作干预仍然在长期影响着哈尔滨银行的经营和发展。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数据上,更体现在银行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上。

巡视组的重磅定性:政治生态的崩坏

黑龙江省委巡视组的通报,无疑是给哈尔滨银行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。“党的领导一度虚化弱化,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”,这种措辞严厉的定性,足以说明哈尔滨银行内部的问题已经到了何种地步。政治生态的崩坏,必然导致内部管理混乱、权力寻租等问题,最终损害银行的整体利益。这种问题的根源,恐怕要追溯到明天系入主时期,以及此后长期存在的监管漏洞。想要彻底清除这些毒瘤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
高层震荡:频繁更换的掌舵人

近年来,哈尔滨银行高层频繁变动,董事长一职更是走马观花般更换。这种不稳定的人事变动,无疑会影响银行的战略决策和执行效率。领导班子的频繁更迭,也暴露出哈尔滨银行内部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。邓新权接棒不到三年便因退休辞职,郭志文虽然在任12年,但其任期内也未能彻底解决哈尔滨银行的历史遗留问题。这种高层的不稳定,加剧了市场对哈尔滨银行未来发展的担忧。

不良贷款的泥潭:饮鸩止渴的自救

不良率的真相:行业倒数第三的窘境

如果说光鲜的财报是哈尔滨银行的“面子”,那么高企的不良贷款率就是其难以启齿的“里子”。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《全国银行100强》名单中,哈尔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排名倒数第三,这种排名与其资产规模完全不匹配。高达2.84%的不良贷款率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说明哈尔滨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存在着严重缺陷。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问题,更是一个关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。

债权大甩卖:掩盖风险的手段?

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,哈尔滨银行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:债权大甩卖。一年之内两次大规模甩卖不良债权,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降低不良率,但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。以三四折的低价甩卖债权,意味着哈尔滨银行要承担巨大的损失。这种损失最终会体现在利润表中,损害股东的利益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甩卖债权的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只能暂时掩盖风险。如果哈尔滨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,未来仍然会面临不良贷款率高企的困境。

拆东墙补西墙:金融投资净收益的虚高

财报显示,哈尔滨银行的金融投资净收益大幅增加,增幅高达474.5%。这种增长看似喜人,但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处置金融资产获得的。换句话说,哈尔滨银行是通过“卖家底”的方式来增加利润。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改善财务数据,但却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手段。长期来看,过度依赖金融资产处置收入,会损害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。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,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,暴露出哈尔滨银行在经营上的困境。

失衡的业务结构:零售业务的溃败

零售业务巨亏:不可承受之重

银行业务一般分为公司业务、零售业务和资金业务三大板块。对于任何一家银行来说,这三大业务板块的均衡发展至关重要。然而,哈尔滨银行的业务结构却严重失衡,零售业务的巨额亏损,已经成为了其不可承受之重。年报数据显示,哈尔滨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利息收入为-52.41亿元,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。要知道,零售业务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,而哈尔滨银行的零售业务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亏损窟窿。

不良贷款的重灾区: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

哈尔滨银行零售业务的溃败,与其个人消费贷款的高不良率密切相关。数据显示,哈尔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平均达到4.97%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在某些特定行业,个人贷款的不良率更是高得离谱,例如制造业、农林牧渔和教育业,个人贷款不良率分别高达8.26%、11.76%和33.3%。这种高不良率,说明哈尔滨银行在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上的风险控制能力严重不足。过度放贷、审核不严等问题,导致了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,最终拖累了零售业务的整体表现。

区域依赖与扩张的矛盾:哈尔滨银行的困局

黑龙江省内的依赖:难以摆脱的束缚

哈尔滨银行的业务高度依赖于黑龙江省内的市场。财报数据显示,哈尔滨银行77.18%的营业收入都来自于黑龙江省内。这种过度的区域依赖,使得哈尔滨银行的经营业绩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。一旦黑龙江省的经济出现波动,哈尔滨银行的业绩必然会受到影响。这种区域依赖性,成为了制约哈尔滨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省外扩张的阵痛:高风险与低回报

为了摆脱对黑龙江省内的过度依赖,哈尔滨银行也尝试进行省外扩张。目前,其在西南地区(主要为成都和重庆)的营业收入占比为17.73%。然而,省外扩张之路并不平坦。数据显示,哈尔滨银行在省外区域贡献了23%的营收,却带来了40%的不良贷款总额。除了黑龙江和西南,其它地区营业利润均为负数,资产与负债基本相等。这意味着哈尔滨银行在省外扩张的过程中,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和更低的收益。

降本增效的背后:被牺牲的员工福利?

为了改善经营状况,哈尔滨银行在2024年开展了一场降本增效运动。数据显示,其共降低了4.1亿元的营业费用,接近年度总利润的一半。其中,工资与福利以及“其它”方面的支出大幅下降。“其它”下降的额度占比高达73.2%,但财报上并未明确解释具体是什么。这种大幅度的降本增效,很可能意味着哈尔滨银行在牺牲员工福利来换取利润的增长。

激进的业务转型:票据贴现与融资租赁的隐忧

在降本增效的同时,哈尔滨银行也在积极进行业务转型。其中,票据贴现和融资租赁业务增长迅速。票据贴现业务从2019年的39.42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59亿元,增长幅度高达171%,占总贷款额的14.7%。2024年,应收融资租赁利息收入为17.309亿元,同比增加4.419亿元,增长34.3%。这两种业务的快速增长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哈尔滨银行的盈利能力,但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。票据贴现和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相对较高,如果风险控制不当,可能会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加。

兼并村镇银行:盲目扩张还是战略布局?

哈尔滨银行还在积极进行扩张,2024年共兼并了5家村镇银行,成为它旗下的分支银行。截至2024年末,哈尔滨银行共控股30家村镇银行,资产总额达到人民币268.46亿元。兼并村镇银行,可以扩大哈尔滨银行的业务范围,增加客户数量。但是,哈尔滨银行自身的监管运营能力在同行中并不突出。在自身经营左支右绌的情况下,这五家村镇银行短期内对哈尔滨银行业绩提升的效果还有待观察。这种扩张是战略布局,还是盲目扩张,仍然需要时间来验证。

请发表您的评论
Powered By sibibi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