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信部发布的数据,乍一看确实令人振奋:数字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.4%,利润总额增长7.0%。然而,这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,却隐藏着不少值得警惕的信号。我们真的应该为这所谓的“开门红”而沾沾自喜吗?恐怕未必。数据增长的背后,是无处不在的补贴政策,是资本对“人工智能”概念的疯狂炒作,以及对传统产业的粗暴“数字化”改造。这种靠外部刺激而非内生动力驱动的增长,如同空中楼阁,根基不稳,随时可能崩塌。
数字制造业的快速增长,被归功于电子产品补贴政策、人工智能终端需求增长以及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提速。然而,这种增长模式真的健康吗?政府补贴就像兴奋剂,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,但长期来看,却会扭曲市场,扼杀创新。企业不再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,而是热衷于钻研如何获得更多补贴。而所谓的“人工智能终端需求增长”,很大程度上是炒作概念的结果。有多少消费者真正了解人工智能,又有多少人购买相关产品是出于实际需求,而非盲目跟风?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“快增长”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。为了追求短期效益,一些企业不惜牺牲环境和社会责任,最终只会留下一个烂摊子。
数据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数字经济的蛋糕,绝大部分都被少数几个“头部玩家”瓜分了。广东、江苏、北京、浙江、上海、山东、四川、福建、安徽、湖北这十个省份,占据了全国数字产业收入的80.7%,贡献了90.8%的增长。这简直是一场“头部玩家”的盛宴,其他省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,甚至连残羹冷炙都难以分到。这种发展模式,真的能实现共同富裕吗?
当东部沿海地区沉浸在数字经济的狂欢中时,中西部地区却面临着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。基础设施落后、人才匮乏、观念陈旧等问题,像一座座大山,阻碍着这些地区拥抱数字经济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政绩,盲目上马一些“高大上”的数字项目,结果却是劳民伤财,收效甚微。长此以往,数字经济非但不能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助推器,反而会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,使得强者愈强,弱者愈弱。
“人工智能+”似乎成了万能药,什么东西都要往里塞。但仔细观察,很多所谓的“人工智能+”,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旧瓶装新酒。例如,原本用传统算法就能实现的简单功能,现在非要打上“人工智能”的标签,然后价格翻几倍。这种浮夸风,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研发资源,也误导了消费者,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。真正的创新,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,而不是玩弄概念,忽悠大众。
现在,似乎谁不搞个大模型,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科技企业。然而,这些动辄耗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大模型,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吗?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用得起,用得上这些大模型?恐怕绝大部分企业,最终都只能成为这些大模型的“韭菜”,为AI的“智商税”买单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大模型的“参数量”,不惜牺牲数据质量和算法的安全性,这无疑是在埋下一颗定时炸弹。一旦出现数据泄露或者算法漏洞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得物APP的AR试穿功能,被吹捧为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创新之举。但这种“便捷”背后,隐藏着多少数据操控的秘密?通过物体识别、人脸识别等算法,电商平台可以精准地掌握用户的偏好、身材数据甚至面部特征。这些数据,真的会被安全地保护吗?还是会被用于更精准的广告推送,甚至是价格歧视?所谓的“个性化推荐”,很可能只是商家利用数据操控,诱导消费者购买其想要销售的商品。
在数字消费的狂潮中,个人信息就像脱缰的野马,四处裸奔。每一次AR试穿,每一次在线支付,每一次浏览商品,都会留下痕迹。这些痕迹,被电商平台、支付机构、广告商等各方收集、分析、利用。用户在享受便捷的数字服务的同时,也正在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隐私拱手让人。而一旦发生数据泄露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个人身份被盗用、财产被侵占、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,都并非危言耸听。
数字产业的火热,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房地产。同样是政策扶持,同样是资本涌入,同样是快速增长。然而,房地产的教训告诉我们,过度依赖投资和投机,最终只会导致泡沫破裂,一地鸡毛。数字产业如果重蹈覆辙,过度追求短期效益,忽视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,最终也难逃“弯道翻车”的命运。我们必须警惕,避免将数字产业变成下一个房地产。
政府对数字产业的支持,本意是好的,但如果政策制定和执行出现偏差,就可能导致“好经念歪”。例如,过度补贴可能导致企业依赖政府,缺乏创新动力;过分强调“人工智能”概念,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泡沫化;忽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,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。因此,政府在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的同时,必须加强监管,完善政策,确保数字经济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